本專刊主筆暨顧問/李澤苓
擔任多家知名國際珠寶品牌管理者,從 Cartier、Chanel、Chopard 到 Boucheron,長期活躍於國際珠寶與鐘錶領域。她以卓越的專業素養與敏銳的美學眼光,將品牌經營與高端生活美學完美結合,帶領讀者探索珠寶藝術與極致品味的世界。
「Fancy Vivid Yellow Diamond(濃彩鮮彩黃鑽)」在鑽石顏色等級中屬於極稀有的等級,是黃鑽中最高級別之一。
以下是詳細解釋:
黃鑽顏色等級簡介(由淺至深):
彩鑽(Fancy Color Diamond)不像白鑽那樣以 D–Z 評等,而是用「顏色濃度與飽和度」分級,
從低到高一般如下:
1. Fancy Light Yellow(淡彩黃)
2. Fancy Yellow(彩黃)
3. Fancy Intense Yellow(濃彩黃)
4. Fancy Vivid Yellow(鮮彩黃)
5. Fancy Deep Yellow(深彩黃)
6. Fancy Dark Yellow(暗彩黃)
Fancy Vivid Yellow 是最明亮、最飽和的黃鑽顏色,價值與稀有度遠高於 Fancy Yellow 或 Fancy Intense Yellow。
Fancy Vivid Yellow 為何稀有?
1. 自然形成條件嚴苛黃鑽的顏色來自鑽石中「氮」元素的影響,而要達到 鮮彩(Vivid) 的明亮濃度,氮含量與晶體結構需達到極少數的特定組合。
2. 僅極少數黃鑽達到 vivid 等級在所有彩黃鑽中,能達到 Fancy Vivid 等級者不到 5%。
3. 極具收藏價值與投資潛力Fancy Vivid Yellow 鑽石常出現在拍賣市場高價交易中,特別是若其切工好、克拉數大、純淨度高,更是收藏家的目標。

編輯註解 Editor’s Note
黃鑽雖屬鑽石家族的一員,其化學成分仍為純碳(C),但在形成過程中因受地底高壓高溫下微量氮原子(Nitrogen)的取代作用,使其吸收藍光而折射出溫潤的金黃色光澤。這種天然的微量雜質反而成就了其獨特的奢華色彩,也讓黃鑽被譽為「陽光凝結的寶石」。
主要產地分布
黃鑽的主要產地集中在非洲南部與中部地區以及澳大利亞,此外,俄羅斯、加拿大與巴西等地亦有少量產出。
•非洲南部與中部:
南非、波札那與剛果是全球最重要的黃鑽礦區。歷史上第一顆在南非發現的鑽石——傳奇的「歐基蘭(Eureka)黃鑽」——正是出自此地。非洲的金伯利(Kimberley)礦區與波札那礦帶,以出產色澤明亮、晶質純淨的黃鑽而聞名。
•塞拉利昂(Sierra Leone):
當地的 Zimmi 地區盛產極具辨識度的黃鑽,被業界稱為「Zimmi Yellow」,呈現出略帶橙金色調的獨特色澤,是高端收藏家極為推崇的品種。
•澳大利亞:
澳洲除阿蓋爾礦(Argyle Mine)盛產粉紅鑽外,也出產品質極佳的黃鑽。其地層中含有豐富的氮成分,使得色彩層次更為飽滿且穩定。
•其他地區:
巴西、俄羅斯與加拿大等地亦有產出少量黃鑽,但數量有限,多屬副礦伴生型,主要供應高端珠寶品牌或特定訂製需求。

市場與文化價值
在光學特性上,Fancy Vivid Yellow 鑽石擁有極高的色彩飽和度與光譜純度,在強光下能展現宛如香檳流光般的閃耀火彩,這也是其深受高端女性收藏家青睞的原因之一。
市場層面上,近年實驗室培育鑽石(Lab-Grown Diamonds)的技術突飛猛進,價格僅為天然鑽石的 1/5 至 1/10,確實對傳統鑽石市場造成衝擊。然而,多數合成鑽以無色或淡粉色系為主,要培育出色澤飽滿、穩定的 Fancy Vivid Yellow 仍極具挑戰。因此天然黃鑽的稀有性與收藏價值依舊堅挺,成為貴婦與收藏家眼中象徵「溫暖、富貴與權勢」的珍寶。
文化象徵上,黃鑽代表「陽光、智慧與正能量」,在東西方皆有寓意。西方視之為成功與光榮的象徵,東方則將其視為財富與皇權之色,寓意「金運長存」。在眾多彩鑽中,唯有黃鑽兼具溫暖、明亮與力量的氣場,是能在正式與日常場合中自由閃耀的永恆經典。
